2012/5/5

對供應鏈管理的看法(二)

2001年由user site轉到vendor site之後,遇到很多很好的同事,very smart、very intelligent,其中一位韓國同事給我很多啟發。當我負責的模組已經完成之後,我大概就是在客戶那裏度日子而已,並沒有什麼特別需要做的事情。而他就跟我說,如果我有空,為什麼不把我對這個產業、對這個專案所學到的、看到的、想到的記錄下來?這一次,我也只是想把我過去幾年對供應鏈管理這個領域所想的、看的、學的記錄下來,只是野人獻曝而已。

既然大部分的人講到供應鏈管理都是想到先進規劃系統(advanced planning system, APS),那我就先來講講這一塊吧。

一開始,我發現很多客戶都認為有供應鏈上的問題,就導入APS就可以迎刃而解。我記得有一本書將這種期待稱為:silver bullet of SCM。(我猜就是用銀子彈就可以搞定狼人這個問題來比喻)我覺得會有這樣的期待不能說是使用者的無知,而是這些解決方案的軟體商也一直這樣對使用者洗腦。反正,只要導入系統,就可以跟Dell一樣無堅不摧...等等的。所以在1990後段到2000前段,一堆客戶導入這些APS。

但是結果呢?我想由台灣這幾年APS vendor的狀況就可以看得出來。我想很多使用者對於「效益」應該是很失望的。為什麼?

首先,我們看一件事情:如果要把某個作業或流程變成一套電腦系統,它必須要有很清楚的規則,而且確實依照這樣的規則來執行。所以在現場執行所用的交易系統(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, MES)就可以將製造現場的規則建立在系統中,讓作業員按表操課。公司的商務交易,結算財務成本資訊的交易系統,ERP (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),也是可以將業務交易的規則建立在系統上,讓公司由銷售、採購、生產等等都能依循這些規則來作業。

但是規劃系統呢?我常常比喻,那就像你開車用的GPS,當你完全不知道的時候,你會依賴它,但是如果你稍稍知道一些捷徑時,它的建議你可以完全不理會。為什麼?因為它不是交易系統(transactional system),你必須遵循的;它是決策支援系統(decision support system),僅供參考。加上你的規則是必須心領神會,講不清楚、說不明白的,你怎麼能期待可以在電腦系統裡呈現??

我記得在第一個專案時,我跟客戶討論S&OP (sales & operation planning)的流程,他講到最後,就用一句話來說:「所有的考量,我沒有辦法講清楚,因為這是一個art」。請問art怎麼呈現在系統裡啊?

第二,這些系統的設計是有一套預設邏輯的,在day 1,顧問都會希望你照著弄。不相信嗎?你聽過「最佳實踐」吧?也就是所謂的”best practice”啦!這就是系統預設的運作方式,它希望你照著用。

但是何謂最佳實踐?台積電的best practice是聯電的?三星的best practice是友達的?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吧!每個公司有其特色、產品也不一樣,老闆也不同,怎麼可能能直接套用??所以每一個公司的使用者會有兩個很矛盾的講法:「我是很特殊滴,別人的作法我們不能用」,講法二:「請你們跟我們多講講別人是怎麼做的,讓我們能夠學習」所以我個人的結論是:沒有best practice這回事,每一家公司都應該根據公司產品、組織、人員、實體供應鏈的結構來找出最符合公司運作管理的方法。

在這樣的情形下,對於系統而言就很困難了,因為它必須要有「彈性」來符合每一個公司的運作方式。偏偏對於APS而言,修改核心的邏輯幾近不可能。如果看台灣大部分OEM/ODM的公司,他們所面對的客戶很多,每一家都有不同的要求,那APS如何能夠來同時處理每一家公司的需求?

第三,在1990年末段,透過這些APS廠商的努力,把數學帶入實作,透過數學模型來解決生產規劃的問題。但相對的,這裡面的模型並不容易理解,連軟體商的人員都未必能夠完全控制數學模型解出來的答案(因為變數太多、限制太多),對於使用者而言如果要隨著業務需求來調整模型(系統設定),那是非常困難的。

(待續)

沒有留言:

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:問題與資料的考量

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(決策與行動)。因為機器學習、大數據...等等變成顯學之後,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、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,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、顧問來討論、聽取案例,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(silver bullet),甚至採購一些軟體...